1、简单明了的说:汽车大灯中装有欧司朗的Eviyos智能LED,这些多功能的智能可控LED不仅能照亮道路,更重要的是将投影各种警示及各种标志,还能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道路,如此能使行车更安全。
2、智能汽车,飞行汽车,语音识别,今年的CES看点多 先进的单座智能移动汽车,以及现代汽车计划推出的飞行概念汽车,也在迅速的发展。另外,仅通过语音就能控制车辆中的各种功能的语音识别技术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飞速发展的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语音数据,还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识别用户的意图。
3、多款电动汽车北美首秀 包括Fisker的纯电动SUV Ocean、吉普的三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日产的ARIYA纯电动概念车等都将首次在北美亮相。 宝马i3 Urban Suite和Airflow Vision概念车 宝马将展示其基于i3改装的i3 Urban Suite,同时FCA将推出Airflow Vision概念车,展现对未来出行的设想。
4、跨界入局,未来出行的人人有份无疑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会让诸多理想更快照进现实。 更加务实的自动驾驶,低成本量产促进落地 往届的CES上从不会缺乏天马星空的产品与概念,飞行汽车近年来也站上了CES的舞台。本届CES上网约车巨头Uber与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联合发布了第一代飞行概念车S-A1。
5、当诸多车企把注意力集中在汽车上时,丰田已经把重心转移到智慧城市上。现代:提供未来智能出行方案 飞行汽车在CES展上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现代汽车此次带来的不仅仅是飞行汽车,还带来了新的出行方案。在展会现场,现代汽车发布了PAV、PBV两款概念车。
这款创新的电子减盐勺利用物理原理,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盐分的摄入,其设计巧妙地结合了科技与健康需求。通过向舌头发送电信号,它改变了味觉感知,从而帮助用户减少对咸味的依赖,而不影响食物的口感。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30%的盐分摄入,还有助于培养人们接受更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
电子减盐勺不再延续传统的减盐方式,而是让舌头自动减少对盐分的摄入,所以很适合对盐分过于依赖的人们,同时科学地帮助大众控制用盐量。这款产品可以向舌头发出电信号 电子减盐勺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降盐不降味的原理,通过向舌头发送电信号的方式改变味觉,而时间长了人们会逐渐习惯清淡的口味。
这款电子碱盐勺,主要是向舌头发送电信号来改变舌头对食物的味觉,如果使用了这款勺子之后,吃到的任何食物多多少少都会带一点点咸味。据尝试过的人员表示:电子减盐勺确实可以提升5倍的咸味感知效果,如果长期使用大大会减少人体摄入盐分的含量,并且有效减少高血压等发病的概率。
宝马在CES展会上带来了四大创新亮点,展示其在未来出行发展方面的全新思维角度。其中Vision BMW i Interaction EASE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概念座舱是宝马集团展台的最大亮点,该概念座舱融合众多前沿科技,以沉浸式丰富体验打造全新人机交互理念。
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一定是一个趋势,因为自动驾驶和所有的技术发展一样,它的真正目的是取代人类的劳动,降低劳动成本,用技术来降低我们的,呃,劳动成本,所以这个是一个不变的趋势。
相比前面的AR-HUD,3D悬浮式液晶仪表的科技含量其实并不高,但却能带来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提升驾驶体验。在如今越来越重视体验感的消费观念下,3D悬浮式液晶仪表确实给汽车增添了不少科技感。
另外,传统车企旗下车型诸如奥迪A8L已达到L3级,其拥有特别的“黑科技”——即交通拥堵巡航,在低速行驶过程中,用户开启此功能后,车辆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任务,直到遇到特殊情况通知驾驶者接管车辆。 而对于L2级别,目前则以日产、BMW、通用、福特、奔驰等较为成熟。
其实目前的LL3级别不能算真正意义的自动驾驶,最多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而未来将会普遍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自动驾驶,是L5级别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全由电脑掌控,实现解放驾驶者的双手,你甚至可以在车内工作、睡觉,不用担心随时需要接管驾驶。
生物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指纹解锁、人脸支付已经习以为常,这些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汽车上。早在2018年,就有车企宣布将会推出装载了指纹识别的汽车。未来,将有更多的生物识别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上,比如,可以通过眼球识别判断司机是否有疲劳驾驶,通过芯片检测是否存在酒驾现象。
1、NEWYES黑科技A5电子智能笔记本优势: 这是一款神奇的笔记本电脑,可让墨水干燥15秒。您的书写可以用湿布/纸/餐巾,可擦笔尖或热吹风机清洁。但只适用于可擦笔。 页面格式:30页宽统治,30页点缀。 B5尺寸:25 x 15厘米/4 x 7英寸。
1、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施瓦辛格在电影《第六日》里运用的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尼古拉斯·凯奇在《勇闯夺命岛》和《国家保障》中都展示过指纹识别的效果。
2、电影《碟中谍》中的虹膜识别技术 1996年的电影《碟中谍》中,虹膜识别技术作为安全验证手段出现。这种技术通过红外线扫描虹膜图案,并对其进行识别,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实际上,虹膜识别的理论基础始于193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商业化应用。
3、指纹识别技术,早在1996年的《勇闯夺命岛》中就已经被提及,2011年的摩托罗拉MB860和随后的iPhone 5s将其推向大众视野,如今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虹膜识别则在1996年的《碟中谍》中出现,富士通Arrows NX F-04G和三星Note7的推出,预示着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趋势。
4、全息投影技术在《饥饿游戏》中虽展示了惊人的精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提升空间。交互触控技术,如钢铁侠和《谍中谍4》中的精彩呈现,正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量子计算机,作为高端运算系统的象征,电影中对其的描绘,虽尚属基础,却已开启了科学与科技的探索之旅。
5、超强力爬墙手套,实际生活中也有了类似的科技产品,它是根据范德华力设计的。虽然电影里和现实中的两款手套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吸附方式,但是却具备相同的强力吸附效果。
6、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生活变身 前几天,有篇文章名字叫“你接到的催收电话可能是人工智能打的。”引起了不小的热议,以前只在电视或者电影上看到的酷炫机器人其实早已化身成各种角色融入我们的日常。不管是头条上逆天的推荐功能,还是人脸识别技术。